“虛胖”的公募基金也須加速出清
分類: 最新資訊
竅門詞典
編輯 : 竅門大全
發布 : 06-18
閱讀 :112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公募基金清盤數量已有118只,多數為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近年來,在退市制度不斷深化改革與完善的背景下,A股公司退市成常態。個人以為,對于那些規模長期不足5000萬元,且不能為持有人帶來回報的公募基金,也有必要加速出清。2020年上市公司退市新規出臺,也真正拉開了滬深A股上市公司常態化退市的大幕,近幾年退市公司的數量也呈現出逐年增加的態勢。比如2021年退市公司數量就達到17家,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41家,而2023家退市公司有望達到43家,或再次創出新高。與原來每年只有數家公司退市相比,近幾年退市公司數量不僅邁上新臺階,而且像交易類退市(主要是面值退市)、財務類退市占據絕對的比例。特別是交易類退市,今年將超過20家。這既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也是市場投資理念逐漸轉變的結果,堪稱市場的一大進步。交易類退市、財務類退市的公司占比較高,也有利于加速出清滬深市場的劣質公司。而從公募基金的清盤情況看,2019年至2022年的清盤數量分別為134只、174只、254只和233只。今年半年時間不到,已清盤118只,數量上其實并不少。不過,如果與公募基金產品的數量相比,則占比顯然偏低,畢竟目前公募基金產品已超過一萬只。基金一季報顯示,凈值規模小于5000萬元的迷你型基金數量多達3696只,在整個公募產品占比中其實并不低。眾多迷你型基金的出現,一方面與基金公司跑馬圈地有關。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基金公司莫不希望發行更多的產品,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這是導致眾多迷你型基金的最根本性的原因。另一方面,公募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公募行業一只新產品發行后,往往會出現眾多的“仿冒者”。產品同質化嚴重,既導致投資者在選擇時有無所適從之感,也讓眾多產品陷入迷你型的泥潭中。此外,盈利能力不足也是導致眾多產品成為迷你型的一大原因。其實,公募基金新發產品規模不可能出現迷你型的。畢竟,新基金發行時往往會有“幫忙”資金。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后,如果基金產品盈利能力不足,就有可能招致持有人的大量贖回,其規模縮水將不可避免。作為資本市場的中堅力量,也是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重要力量,公募行業需要得到更大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公募行業與公募產品的優勝劣汰進程同樣需要加速。無論是對于持有人還是資本市場而言,市場需要更多運作規范、治理結構完善,且能為持有人帶來豐厚回報的優質基金公司與基金產品。近幾年一些上市公司加速退市,為公募行業某些基金的加速出清提供了借鑒。某些規模長期處于迷你型,且不能為持有人帶來回報的公募產品,其實也沒有必要長期存在于市場中。更多類似“劣質”基金產品的存在,對于行業而言,讓公募產品數量呈現出“虛胖”的一面,也不利于行業的發展。對于基金公司而言,既浪費人力、物力,也常常導致財力的浪費。對于持有人而言,無法帶來回報的“劣質”產品,本質上就是“雞肋”,甚至還不如“雞肋”。這樣產品的存在,到底又有什么意義呢?基于此,個人建議有必要降低公募產品的清盤門檻。比如將清盤規模從5000萬元提升至1億元;規模低于5000萬元,無需召開持有人大會直接強制清盤等,都是可選項。個人以為,公募行業的優勝劣汰,是有利于行業自身發展的,對于基金公司與持有人而言,同樣都是大有裨益的。作者/曹中銘編輯/岳彩周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