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夠優秀,就不配活著”:有些父母愛孩子,第一步就錯了
分類: 最新資訊
竅門詞典
編輯 : 竅門大全
發布 : 12-06
閱讀 :102
作者:主創團·哎呀媽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發的帖子,看完很是心酸。自打當了媽媽,她傾盡一切照顧兒子。兒子小時候,不想他在大夏天穿不透氣的紙尿褲,就去嬰兒用品店買專用的紗布做尿片;用之前都會拿開水燙,洗干凈后在太陽底下暴曬。為了鍛煉兒子爬行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她拒絕家人買的學步車,堅持用爬爬墊帶兒子滿院子爬行。兒子上學后,她毅然放棄自己的工作,決心成為全天陪伴與關注兒子的媽媽。不僅把家變成兒子放學回家后的第二課堂,還常常逼兒子閱讀,做大量的口算題。那時她覺得自己真偉大,于是每天都在兒子的耳邊碎碎念:“你要努力學習,要聽話,你看媽媽為你付出了多少啊……”一聽到兒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她就情緒失控,不是嚴厲斥責兒子,就是體罰。她以為這么“愛”兒子,兒子一定會懂得感恩和回報。卻不料,一讓兒子學習,兒子總是一萬個不情愿,每次都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控訴她:“你就是把我當成學習機器,剝奪我玩的時間;你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贊,就強迫我學習;你生我根本不是用來愛的,是用來解壓的;你總是批評我,根本不愛我……”甚至還面無表情地說:“媽媽,活著真沒意思啊,我想死。”聽到這句話,這位媽媽徹底懵了。沒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一廂情愿,兒子根本感受不到任何的“愛”,而是控制、欺壓。總說父母是世間最愛孩子的那一位。可令人費解的是,到頭來最不愿和父母親近的,偏偏是從小陪著長大、朝夕相處的孩子。教育這件事,一旦父母陷入困境無法解決時,不是“愛”的能力不行,而是源頭出了問題。有些父母愛孩子,第一步就錯了說到愛孩子,做父母的最有發言權。十幾年如一日拉扯孩子長大,有什么好的都滿足他,苦什么都不能苦孩子,只要孩子有需要,可以隨時做出讓步和犧牲。有時候還擔心給孩子的不夠,千方百計提前為孩子做規劃,幫孩子想好未來的人生藍圖。只是這么付出,孩子卻不一定買賬。父母愛太滿,物極必反,孩子吸收太多的肥料,成長的根卻爛死在泥里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曾接診過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女孩子。父母花錢給她上補習班,每次都在教室外邊等她,下課給她買吃的,可她一提起這些事,不是開心,而是崩潰大哭:“我覺得我不配。”女孩家里經濟條件不行?父母得砸鍋賣鐵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都不是。女孩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經濟水平相當不錯,只是女孩敏感地覺察到:父母“投入”的背后,是有明確要求的。也就是說,父母給孩子提供好吃的美食、漂亮的衣服、舒適的生活環境,費盡力氣把孩子弄進名校讀書,孩子內心卻在琢磨父母做這一切的動機。當聽到父母提醒自己“你要加油努力”、“這次考得好,下次要保持”、“要不是我,你都沒有這么好的機會”,孩子腦海里就更認定一個觀念:我表現得好,才配擁有這一切;一旦我考砸了,滿足不了父母的期待,我就不配。現實中,不少父母一邊付出,一邊把“你應該”掛在嘴邊。也許本意是想以此證明,自己對孩子的愛有多深多濃,只是這種捆綁著條件的愛,阻斷孩子對愛的接收,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壓力和負擔。活在“執念”中的孩子,越活越糟糕不久前接觸過一個孩子。系部學生會主席,整個人看上去就是聰明、能干的類型。可她私底下卻很不自信,總覺得自己沒什么料,所以什么事情都親力親為,別人一有意見她就認為是自己的問題。了解了她的家庭背景,知道她是家里的老大,媽媽總要求她考第一,出人頭地,給家人爭光。每次她考不好,或者表現不夠乖巧,媽媽都會罰她不能吃飯,說“只有嚴一點對她,她才能長記性,以后成為更優秀的人”。時間一久,她就學會了察言觀色。父母皺一下眉頭她就覺得自己沒做好;父母說話的語氣重一點,她就不敢出聲。以為上了大學逃離家庭,自己能改掉性子弱的壞毛病,結果發現自己不管和什么人相處,都習慣性討好,寧可委屈自己。另一個孩子也這樣分享到,從小父母對自己很嚴格、高要求,哪怕父母后面改了,自己還是容易有壓力,一直“逼”自己。父母對孩子有要求,這無可厚非。但總把“你應該做什么”當做愛孩子的條件,孩子尚未成熟的認知就會誤以為: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條件,才能得到夸獎和關心,否則,就會被嫌棄、打罵,甚至拋棄。當下可能看不出什么大問題,但這種根深蒂固的“低價值感”,會在孩子的未來不斷提醒他:我只有取悅別人,才有價值,才配得別人的愛和溫柔。所以他不覺得討好別人有什么問題,把自己的價值感完全依附在父母、朋友、愛人身上。無法學會愛自己、珍惜自己的孩子,遲早會被“我不配”的焦慮、恐慌毀掉自己。真正的愛,是分離、遠遠守望中國父母的傳統觀念中,孩子的一切都跟自己有關。孩子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但凡有一點點和自己預期不一樣的地方,就有種“天塌下來”的感覺,無法接受,幾近崩潰。用“有條件的愛”愛孩子,終究會“礙”了孩子,永遠無法如愿實現心里為孩子勾勒的美夢。因為,孩子從來就不是父母的延續,更不是滿足父母想象的容器。他有自己獨立的意志、思想和喜好,尊重他、理解他,他才有可能活出自信和價值感。親子教育專家黃靜潔在幫大兒子選新學校的時候,結合自己的理解、期待,篩選出6所備選。和兒子一起參觀時,她相中其中一所又大又靜美的學校,話里話外想引導兒子選它。可兒子只看一眼就拒絕了:“媽媽,我不想進去。”雖然兒子看不上自己喜歡的,但黃靜潔很快調整心態,尊重兒子的天性選擇,允許兒子去一所普通學校。結果證明,兒子選的學校更合適,在那里,兒子找到了學習的熱情。愛孩子,想為孩子規劃最好的人生,是每個父母都會做的事。但聰明的父母,更懂得放下條件、期待和要求,“無條件愛孩子”,在適當的時候退出孩子的舞臺,遠遠守望孩子的成長。最后,結合許多教育專家和前輩的經驗,給父母們3個小建議:1、分清楚自己的期待和孩子的需求可以對孩子有規劃、要求,但前提是以孩子的需求出發,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讓孩子學一門興趣、培養一項愛好,或者上一所學校,是出于自己的目的?還是孩子也有這方面的想法?一個很好的判斷標準:孩子如果不按我的想法來,我會不會生氣、難過、焦慮。如果會,就要警惕陷入“控制孩子”的消極情緒中,主動和孩子溝通,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決定。2、充分接納孩子的感受,不否定、不打壓、不批評有時候孩子說的話,或做的事不符合預期,父母難免會用質疑的眼神語氣問他“為什么”。無論孩子有什么樣的處境和心情,都先接納他此時此刻的表現。他開心,陪他一起開懷大笑;他難過,靜默不說話,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當父母足夠重視、理解他的情緒時,孩子最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溫暖。借此,他會相信自己的存在有價值有意義,任何時刻都有父母陪伴和理解的安全感。3、把孩子的事放心上,讓他明白:父母隨時都在不插手孩子的事,不是管孩子,而是有分寸地守望。特別是青春期孩子,不習慣主動向父母求助,但不代表沒問題、不需要父母。這時,父母要多留一個心眼,觀察孩子日常的一舉一動,聽聽孩子說什么,表達什么心聲。充分地聆聽,同時告訴孩子:“有什么問題,隨時告訴我們,我們和你一起想辦法。”放下高高在上的成見,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用心和上心,孩子會覺得被看見、被理解,學會積極正面地看待自己。《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中,作者說:“為了孩子,家長必須重新當一回學生,成為真正懂得孩子、懂得教育的人。 ”深以為然。誰都第一次當父母,難免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重要的是,時刻覺察自己,常常反省。發現孩子的問題,先看看自己要如何調整、如何學習,把無條件的愛落到實處。我們不需要做到事事完美,什么東西都替孩子考慮得周全,只需尊重他、接納他、理解和信任他。相信孩子們,一定能感受到父母這份純粹的愛,更愛自己,更有信心地活出屬于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