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雙雄”凈利下降七成,鋰礦企業告別“暴利時代”
分類: 最新資訊
竅門詞典
編輯 : 竅門大全
發布 : 04-04
閱讀 :90
撰文|大蔚編輯|凱旋鋰礦企業難逃鋰價周期的“魔咒”。近日,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公布了2023年財報,數據顯示,“鋰電雙雄”凈利雙雙下降超過七成。財報顯示,贛鋒鋰業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9.72億元,同比下降21.2%;歸母凈利潤49.47億元,同比下降75.9%。天齊鋰業凈利同比亦下滑近七成,天齊鋰業3月28日公告,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405.03億元,同比增長0.13%,營業收入再創歷史新高;歸母凈利潤72.97億元,同比減少69.8%。資本市場也體現了頹勢,按3月28日收盤價,與12月前相比,天齊鋰業、贛鋒鋰業市值分別跌去35.5%和46.1%。而與最高點相比,贛鋒鋰業市值更是大幅縮水2300億。進入2024年,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徹底向下突破了10萬元/噸的關口,隨著碳酸鋰價格的暴跌,鋰礦企業“暴利時代”也基本宣告結束了。贛鋒鋰業營收凈利雙降就業績大幅下滑,兩家公司均提到了行業背景。據上海有色網歷史價格,電池級碳酸鋰從2022年年底的51.2萬元/噸降至2023年年底的9.69萬元/噸,跌幅高達81.07%。上游原材料的降價向下傳導,自然沖擊了資源企業的利潤空間。天齊鋰業表示2023年受鋰化工產品市場波動的影響,公司鋰化工產品銷售價格較上年下降,鋰化工產品毛利下降。據年報披露,鋰化合物及衍生品板塊在天齊鋰業的應收中占比超過三成,毛利率較上年下降了12%,為73.85%。贛鋒鋰業也表示,業績下降主要原因是受鋰行業周期性影響,終端需求增速放緩,鋰鹽產品價格全年持續下降,如贛鋒鋰業2023年下半年的鋰鹽產品平均售價較上半年下跌了42.3%。單季度看,贛鋒鋰業四季度主營收入72.9億元,同比下降48.7%;凈虧損10.63億元,同比下降118.62%,是目前已公布年報的鋰企業中單季度虧損最大的企業。盡管凈利都大降七成,但是從營收和毛利率來看,“鋰王”贛鋒鋰業的下墜更為明顯。在新能源汽車爆發的那幾年,作為“鋰王”的贛鋒鋰業可謂吃盡了行業紅利,營收從2020年的55.24億迅速攀升至2022年的418.2億,短短兩年時間營收就翻了約8倍。然而,伴隨著行業步入下行周期,贛鋒鋰業迅速受到了反噬。2023年,贛鋒鋰業的營收329.72億元,比2022年下降了21.2%。而在同樣背景下,天齊鋰業的營收卻實現了微漲。贛鋒鋰業的毛利率也遠低于天齊鋰業。2023年,贛鋒鋰業鋰系列產品價格出現下滑,其中由于下半年價格降幅較大,較上半年平均售價下降42.32%。全年鋰產品毛利率降至12.53%,去年同期為56.11%。而天齊鋰業2023年鋰鹽毛利率為73.85%,去年同期為85.85%,鋰礦毛利率90.44%,去年同期為83.95%,遠遠超過贛鋒鋰業,這也是其凈利潤高于贛鋒鋰業的重要原因。之所以出現盈利能力差異,資源自給率或許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天齊鋰業是少數已實現鋰資源100%自給自足的企業之一。公司同時布局硬巖鋰礦和鹽湖鋰礦資源,以位于澳大利亞的格林布什鋰輝石礦和中國四川雅江措拉礦為資源基地,并通過投資SQM和日喀則扎布耶的部分股權,進一步擴大了對境內外鹽湖鋰礦資源的布局。贛鋒鋰業的資源自給率則尚有距離,公司現用的主要鋰資源為澳大利亞Mount Marion項目,通過持續投資上游鋰資源公司及簽署長期戰略采購協議的方式保障原料供應。贛鋒鋰業在2022年年中曾披露當時的鋰資源自給率為40%左右,隨著控股的資源項目陸續投產,預計未來公司自有資源的供應占比將達到70%左右。因此,在供大于求的形勢下,贛鋒鋰業依然在原料端不斷擴張。今年1月,贛鋒鋰業及其子公司與Pilbara簽署了承購協議修訂案,向贛鋒鋰業增加鋰輝石精礦供應。隨后,贛鋒國際擬以自有資金不超過6500萬美元向Leo Lithium收購旗下Mali Lithium公司不超過5%股權。3月,贛鋒鋰業宣布,同意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不超過7000萬美元的交易對價認購阿根廷PGCO公司不低于14.8%的股份;與澳大利亞鋰礦巨頭Pilbara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擬各出資50%開展鋰化工廠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行業風云變幻之際,也是企業格局調整之際。昔日“鋰王”的名號,恐怕不久會易主。多家鋰礦企業均不同程度下滑龍頭企業尚且凈利下降,其他企業更難獨善其身。數據顯示,盛新鋰能、藏格礦業等多家鋰礦企業2023年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3月27日,盛新鋰能發布年報,公司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79.51億元,同比下降33.96%;實現凈利潤7.02億元,同比下降87.35%。其中,公司鋰產品實現營業收入77.88億元,同比下降35.29%。產品的毛利率僅11.9%,同比下降48.17個百分點。3月21日,藏格礦業披露2023年年報。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52.26億元,同比下降36.22%;歸母凈利潤34.20億元,同比下降39.52%;扣非凈利潤35.75億元,同比下降37.25%;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9.84億元,同比下降45.05%;2月23日晚間,長遠鋰科發布2023年度業績快報,公司營業收入約107.29億元,同比減少40.3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1.24億元;基本每股收益虧損0.06元。廈鎢新能發布的業績快報顯示,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72.29億元,同比下滑40.08%,營業利潤5.60億元,同比下滑54.81%。據此前業績預告,鋰礦板塊中,川能動力2023年歸母凈利潤變動幅度預計為-1.38%~9.89%,尚有增長的可能;西藏礦業、融捷股份歸母凈利潤下降幅度均超80%;雅化集團預計下降99%左右;江特電機下降幅度則超過了110%。多氟多預計2023年凈利潤同比下降68.17%-71.25%,其表示主要是受行業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六氟磷酸鋰售價大幅下降。此外,容百科技、當升科技、翔豐華、信德新材、勝華新材、振華新材、天賜材料、海科新能企業預計2023年凈利潤同比下跌;天力鋰能、華正新材、豐元股份等企業預計2023年凈利潤虧損。不過,也有部分鋰礦企業出現了逆勢上漲,比如紫金礦業,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34億元,同比增長9%;歸母凈利潤211億元,同比增長5.38%。下行周期不知何時結束2023年,是碳酸鋰從短缺到過剩過渡的一年,鋰行業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價格整體呈現振蕩下行趨勢。受此影響,鋰電產業鏈各環節利潤面臨重新分配,身處行業上游的鋰鹽企業受降價影響最為直接,因此利潤下行尤為明顯。盡管凈利潤下降七成,贛鋒鋰業還是“含淚”賺了近50億。那么,未來“鋰業雙雄”還能重現昔日輝煌嗎?這個很難說,只能說在行業理性發展的情況下,暴增幾十倍的瘋狂應該很難再現,整個新能源產業鏈的盈利分布應該會更加均衡。從2022年60萬元/噸到2023年過山車一般的價格下跌,鋰礦石企業一直渴望2024年碳酸鋰價格上漲,然而事與愿違。到目前為止,碳酸鋰價格較2023年年底微漲,但仍然在11萬元左右徘徊,沒有更大的突破。究其原因是需求不足。因為現在下游的動力電池廠商已經陷入了產能過剩的泥淖,如何消化已有產能是其迫切解決的問題。一些企業為了活下去,已經開始裁員。2月,蜂巢能源董事長兼CEO楊紅新表示,蜂巢能源已啟動深度變革,措施包括“加大實施末位和績差人員淘汰”,“持續通過精益生產做到減人增效”。連巨頭寧德時代也曾被爆出產線工人“回歸8小時工時和雙休”的生產情況,不再要求工人加班。在此之前,國內已經有多家電池廠宣布停產,包括松下蓄電池(沈陽)工廠、明冠新材、厚能股份、寶能汽車旗下動力電池項目昆山聚創新能源以及老牌動力電池企業捷威動力等。而產業鏈末端的新能源車企則在瘋狂進行價格戰,需要最大程度壓低成本。需求側的蝴蝶輕輕煽動翅膀,就能影響供給側。由于需求不足,很多鋰礦企業已經停工停產。近日,一篇關于“被稱為亞洲鋰都的宜春大量涉鋰企業停工停產”的報道正在熱傳。據報道,宜春及下轄各區的涉鋰企業正大面積停工停產,未停產的企業也開始大幅度削減產能,以最大程度適應當前的市場環境。另有消息人士介紹,年產量超過20萬噸的志存鋰業總部生產基地,如今是整個廠區顯得格外安靜,幾乎聽不到機器運轉的轟鳴聲,煙囪也不再向外排放白煙。報道還指出,如今停產停工的涉鋰企業并非局限于小企業,而是涵蓋了所有大中小企業,而停產的企業時不時傳出“裁員”的消息。據宜春一家碳酸鋰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宜春大部分的鋰云母礦開采,都存在服務外包的情況。只有碳酸鋰價格在12萬元/噸以上,各個環節才有錢賺。但是,目前11萬元/噸價格,低于絕大部分鋰云母提鋰企業的成本線,整個產業鏈根本玩不轉。”除了低迷的市場行情,環保問題也是宜春鋰企面臨的一大難題,一些企業進行環保改造也是停產的原因之一。總體說來,2024年的市場形勢依然嚴峻。業內普遍認為,盡管目前碳酸鋰實際過剩量不多,但由于產業鏈的主動去庫存,產業鏈對過剩的感受十分明顯。2024年大概率是大量過剩、產能出清的一年。供應過剩仍是市場的主線,隨著碳酸鋰供應釋放明顯增加,需求增速的進一步下滑,鋰礦、鋰鹽的產能和產量過剩都會較為明顯。零碳先鋒們,請星標關注加入零碳社群,請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