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發改委降息抓投資,老藥方能否醫治經濟新癥狀?
分類: 最新資訊
竅門詞典
編輯 : 竅門大全
發布 : 06-18
閱讀 :139
內容提要:1、央行開始降息,發改委表態從6個方面抓投資、穩外資、促消費;2、央行、發改委出大招,皆因經濟復蘇乏力,多數經濟指標大幅波動回落;3、主要依靠降息推高債務來支撐投資與建設的宏觀經濟政策已是窮途末路;4、推升債務、擴大投資,積聚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和經濟矛盾;5、將過剩和無效投資轉為消費支出,推動經濟發展模式從投資驅動過渡到消費推動一、央行開始降息,發改委表態從6個方面抓投資、穩外資、促消費面對制造業、內需增長速度快速回落、外需、投資、房地產市場同比大幅度下降的嚴峻經濟形勢,貨幣與宏觀經濟政策主管部門近期貌似憋出了大招。首先是管理宏觀經濟的國家發改委,表示要從6個方面發力改善經濟增長。在6月16日召開的6月份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近期公布制造業PMI、工業利潤等數據后,社會上關于中國經濟復蘇乏力的觀點,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盡管當前市場需求有所不足、內生動力有待增強,但長遠來看,經濟向好趨勢依然穩固。據孟瑋介紹,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重點在六個方面發力。一是抓緊制定出臺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政策,持續改善消費環境,釋放服務消費潛力;穩定汽車消費,加快推進充電樁、儲能等設施建設和配套電網改造,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二是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推動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以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四是扎實推動重點領域改革,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五是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擴大高校畢業生等就業渠道,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六是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做好迎峰度夏電力供應保障,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其次是管理貨幣政策的央行,時隔9個月之后,又拿起了減息工具。4-5月份央行指導地方小銀行下調存款利率,6月初又安排國有大銀行跟進下調存款利率。6月13日央行發布公告稱,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1.90%,較上一交易日中標利率下降10個基點,為去年8月中旬以來首次下調。6月15日,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中標利率也下調了10個基點到2.65%。存款利率和逆回購、MLF中標利率,分別是商業銀行從存款戶、央行獲取資金的成本。按歷史慣例,商業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下調之后,央行就會隨之下調商業銀行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二、央行、發改委出大招,皆因經濟復蘇乏力,多數經濟指標大幅波動回落1、觀察制造業經營情況的工業增加值,5月份的可比價同比增幅從4月份的5.6%回落到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5月份還未公布,但4月份同比下降了18.2%。2、疫情幾年來GDP增長的主要動力固定資產投資,5月份同比減少了21.2%(按國家統計局今年5月份和去年5月份公布的累計數據推算,下同),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同比下降了21.5%。3、觀察內需活躍程度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去年同期同比下降11.1%的基礎上,同比增長12.7%。2022-2023兩年的年均增速,5月份其實只有2.56%。商品房銷售量同比下降了19.7%。4、消化制造業供給過剩的商品出口,美元計價的出口額從4月份同比增長8%轉為5月份同比減少8%;貿易順差同比下降16.1%。5、觀察經濟景氣的中國綜合采購經理人指數(PMI),2023年5月份為52.9%,比4月份回落了1.5個百分點。6、觀察居民消費供應與需求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5月份同比上漲0.2%,環比下跌0.2%,這是持續第四個月環比下跌了。觀察生產端供求平衡關系的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5月份也分別同比下跌了5.3%和4.3%,環比下跌了1.1%和0.9%。7、觀察勞動力供求平衡關系與企業對勞動力需求情況的失業率,穩中有升。城鎮調查失業率與上個月持平為5.2%,但青年失業率從上個月的20.4%上升到20.8%,增加了0.4個百分點。三、主要依靠降息推高債務來支撐投資與建設的宏觀經濟政策已是窮途末路發改委的6方面發力,第6方面純屬生產調度,第4-5條涉及到的外資、外貿、就業收入,空洞無物。剩下的三個方面,有2.5個方面屬于投資與建設的內容。因此三郎認為,發改委應對宏觀經濟乏力的6個方面的措施,主要的還是習慣性的投資與建設。再結合人行的降息措施,我們的人行與發改委給宏觀經濟開出的,依然還是30年如一日的貨幣寬松、推升債務、超前投資的老藥方。但我們必須意識到,30年來,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火車頭的投資與建設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無力爬坡、不進則退的歷史性時刻。如果我們將視角放大到20年,超過GDP占比40%的固定資產投資無力爬坡,難以為繼的趨勢就非常明顯了。2002-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均增速高達22.4%;2012-2016,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均增速回落到13.1%;2017年之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6.4%持續滑落到疫情前2019年的5.4%。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下降,源于多年來貨幣寬松、推高債務、超前投資的模式,已經走到債務成本不堪重負、債務風險瀕臨破裂的地步。2019-2023年5月,我們新增加了110.11萬億社會融資總額(債務),占到361萬億債務存量的三分之一,但2020-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然只有2.9%、4.9%和5.1%。2023年1-5月同比減少了8.3%。四、推升債務、擴大投資,積聚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和經濟矛盾社會融資持續增加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甚至下降,原因在于投資主體----企業和地方政府,負債率太高,還本付息壓力極大,新增社會融資中,三分之一用于借新還舊和支付利息了。2023年5月,全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61.42萬億,減去77.6萬億的住戶貸款,政府與企業社會融資存量達到283.82萬億。按照人行披露的4.3%的存量利率計算,1-5月份需要支付利息5.09萬億,占到1-5月份政府與企業社會融資增量14.64萬億的34.8%。更嚴重的是,貴州、昆明等地方政府債務已經出現到期無法償付需要延期重組的情況了。我們的投資以國有資本為主。數據顯示,2023年城投債到期規模為歷史峰值,到期規模合計為5.7萬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2%。地方政府債務的償債能力主要來自于以賣地為主的基金收入。2022年,全國地方政府的基金收入7.38萬億元,同比下降21.6%。2023年1-4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1.34萬億元,同比下降18.5%。各地政府主要依靠賣地的基金收入大幅度下降,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發酵的主要原因。國證大數據估算,2022年城投平臺的有息負債已經接近70萬億元。綜合計算,2022年全國全口徑的地方政府債務總額為104.6萬億元,債務收入比高達573%。年債務利息支付約需5.75萬億元,占地方財政預算與基金收入的31%。長期推升債務,超前投資,不僅催生了巨大的債務風險,還壓抑了國內的有效需求,加劇了供求矛盾,威脅到經濟安全。從2002年到2022年,我們的固定資本形成額在GDP中的占比,從35.2%增加到了42%,居民消費占比從45.1%下降到37.2%。數十年持續領先的固定資產投資所形成的供給,還形成了龐大規模的產能閑置,導致了嚴重的投資浪費。6月16日的界面新聞《交通部規劃司原副司長于勝英:很多高速是為了投資而建》一文,就從交通領域的投資浪費角度,讓我們窺探到了持續的超前投資存在的驚人的浪費現象。交通部綜合規劃司原副司長、巡視員于勝英在6月16日的2023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發展與風險防范論壇的發言中坦言,很多高速公路不是必須建,而是為了投資而建。于勝英說,各地通過建設高速公路拉動投資的動力很強,但很多項目并非必要。截至2021年末,全國收費公路里程18.76萬公里。但收費公路的債務余額不斷高漲,債務風險不斷累積。過去5年,收費公路債務余額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7.7%。截至2021年底,全國收費公路債務余額已達到7.92萬億元,比鐵路行業6萬億的債務還高。更重要的是收費公路行業每年都入不敷出,支出的絕大部分都用于償還貸款本息。2021年,全國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總收入為0.66萬億元,但支出達到了1.29萬億元,是收入的近2倍。支出中,82%用于還本付息,除去稅費外僅14.6%的支出用于公路經營和維護。不得不繼續借款,導致陷入“借錢還錢”的惡性循環。五、將過剩和無效投資轉為消費支出,推動經濟發展模式從投資驅動過渡到消費推動目前經濟復蘇遭遇困難,內需外需均在收縮,商品與服務的供給遠超社會需求,快速擴大的債務規模已經無法推動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長。這既是困難,也是機會。是我們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的天賜良機。我們應該借機抓緊改革國民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勞動力收入占比,縮小工薪收入差距;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將原計劃用于投資資金中的一部分,用于轉移支付,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刺激有效需求。加速用消費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取代投資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我們應該盡快全面檢討我們存在的過剩投資、低效投資,禁止重復建設、過度建設、無效建設。把節省出來的財政資金用于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社保覆蓋面和保障力度、在近期直接補貼居民消費。我們只需要把最近幾年年均投資的三分之一用來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就可以增加大約14萬億的消費潛力,消費乘數效應就可以帶來20-30萬億元以上的新增需求,國內需求不足的難題將迎刃而解!旺盛的需求即可快速解決外需不足、商品與服務供給過剩的問題,從而形成國民經濟的快速循環,利用自然的經濟增長來修復高風險的資產負債表。當然,從靠投資轉向靠消費,不僅要轉變觀念,更要調整政府宏觀經濟的管理機制。在現在的決策體制下,以投資項目為核心的穩增長計劃,不但在中央層面決策毫無障礙、容易通過,而且也能夠獲得實施的機制和財力保證。然而,我們對于促消費的相關決策和執行機制,還有待建立和完善。因此應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經濟管理的部門設置有必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全面的擴大消費需求的組織機構,完善直接發錢、發消費券促消費的工作機制。【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