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市場邏輯重塑:不再“單打獨斗”的跨國藥企,如何走穩商業化路徑?
分類: 最新資訊
竅門詞典
編輯 : 竅門大全
發布 : 04-27
閱讀 :91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季媛媛 實習生姜伊菲 上海報道“我們預計到2030年,在人用藥品方面能夠收獲超過25項新注冊審批成果。”日前,在勃林格殷格翰媒體溝通會上,勃林格殷格翰大中華區總裁兼CEO高皓廷(Mohammed Tawil)在介紹產品注冊數量規劃時指出,中國市場與全球是同步的,未來5年勃林格殷格翰希望為中國市場帶來超過25個新產品或新適應癥。事實上,近10年來中國醫藥市場確實發生了巨變,政府鼓勵創新、加快審評審批速度等為創新藥發展提速,同時也推出了集采、國談等政策,包括跨國藥企在內的行業主體都受到影響,各自都需要做出不同的應對策略。梳理可以發現,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部分跨國藥企在華策略一直徘徊于“擴張”與“收縮”之間,將中國看作是其全球重要市場很多也僅限于“紙面”。但近幾年跨國藥企紛紛祭出“中國策”。隨著“中國關鍵”等一系列本土化創新發展戰略的啟動和實施,作為百年家族企業,勃林格殷格翰近年來的發展變化也受到廣泛關注。一位長期關注跨國藥企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業內資深人士指出,這些動作的背后,實際上是對中國市場認知的改變,中國并不僅是一個賣藥的“場地”,亦是整個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鏈的一個環節,在中國市場是“進”還是“退”,跨國藥企的邏輯或將越來越清晰。在華投資加碼根據日前勃林格殷格翰披露的財報數據,2023年公司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7%至256億歐元,其中人用藥品業務業績同比增長10.3%,達到208 億歐元,動物保健業務業績同比增長6.9%,達到47億歐元。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4.2%,達58億歐元,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高達22.5%。而從勃林格殷格翰釋放的信號來看,投資中國將成為其后續幾年的重要戰略布局之一。“未來五年,在中國市場我們計劃在華研發投資達40億人民幣,其中人藥業務研發投資35億人民幣。”高皓廷透露,勃林格殷格翰將“真金白銀”砸向中國市場。據了解,高皓廷自2024年1月上任勃林格殷格翰大中華區總裁兼CEO,而此次是他就任后第一次面向大中華區媒體。他表示,在過去幾個月也見證了中國醫療市場的蓬勃生機,也看到了在中國市場有眾多出色的醫療人才,也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實際上,中國市場作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在跨國企業的全球戰略布局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據RDPAC此前一份調研顯示,2020年42%的跨國藥企默認中國應被納入全球關鍵研究。2021年,這一比例上升至67%以上。而到了2022年,已有超過90%的跨國藥企表示中國市場在其全球的戰略重要性將在未來3—5年保持穩定。一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預計到2025年“十四五”規劃結束時,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2.1億,占總人口約15%;到2050年,該人群預計將增至近3.8億,占比將達到27.9%。龐大的老年人口群體將對中國的醫療產業提出更高要求,預示著中國醫療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在過去十年中,為改革長期滯后的醫藥產業,中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引發了行業的深刻變革,并吸引了資本與人才的大量投入。高皓廷也表示,過去的醫療改革成果顯著,醫療服務的整體質量顯著提升。這不僅體現在產品質量的提高,還體現在整個醫療系統的服務質量和可及性的增強。他表示,樂觀地看待醫療改革的未來方向。IQVIA數據指出,中國的新藥上市數量已連續第六年超過30款,近五年來全球新藥上市總數僅次于美國。中國國家醫保藥品目錄(NRDL)從2019年起改為每年更新一次,這也推動了近年跨國公司在中國上市新藥步伐。此外,近年來中國本土公司是大多數新藥研發的主力軍,過去三年中,105個新藥產品中有50個由本土公司上市。這意味著中國已經開始縮小與其他主要地區的差距。因此,隨著中國成為創新醫療產品推廣的關鍵市場,跨國企業開始針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和自身業務的需求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發展戰略。避免“單打獨斗”雖然跨國企業在華擁有針對性戰略及團隊,但在華發展并非總是一帆風順。當前醫藥行業面臨嚴峻挑戰。根據《中國生物醫藥投融資藍皮書》,十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實現了飛躍發展。現階段,全球臨床在研管線接近15萬個,其中34.0%的項目已在中國展開臨床試驗,中國在研管線數量僅次于美國(41.7%),位居全球第二。而生物醫藥研發屬于重資金投入行業,受國際環境影響投資大幅下降成為當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眾多Biotech企業處境艱難,融資被停、現金流緊張、項目削減等都是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大環境的變化使得哪怕資金鏈穩固的跨國藥企也不得不進行“降本增效”。有行業媒體對7家跨國藥企2019至2023年中國區營收的統計結果顯示,盡管默沙東、阿斯利康、諾華等制藥巨頭2023年在中國業績均取得增長,但多數跨國藥企的增長勢頭已沒有那么迅猛,僅僅維持在5%~10%。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為了可持續發展甚至實現更好的增長,跨國藥企也在啟動應對市場的“中國策略”。例如,輝瑞于2023年11月決定解散其在中國的13價肺炎疫苗團隊,將市場推廣和分銷權轉交給上藥科園信海醫藥。同樣,另一疫苗巨頭默沙東也在2024年3月宣布停止向中國市場供應其甲肝疫苗。另外,4月25日,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在其2024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也表示,將有大約2200名員工受到公司成本削減措施的影響,該措施旨在到2025年底節省約15億美元。BMS指出,該計劃包括組織管理結構重組,優化產品管線。除節約成本外,支付環境的差異如帶量采購政策也使得部分跨國企業的產品,尤其是創新藥,面臨“水土不服”的困境。盡管集采能理解為控制醫療成本的手段,但對于依賴創新藥物的企業而言,這種壓力尤為顯著。諾和諾德的胰島素類產品因帶量采購國內銷售額下滑至88.48億丹麥克朗;罕見病領域治療黏多糖貯積癥的藥物“唯銘贊”,因醫保談判失敗、患者數量有限、支付能力受限最終宣布將退出中國市場。對此,高皓廷表示,集采和醫保報銷政策應更多考慮藥物的整體價值,不僅是其直接成本,更包括其在降低住院、急診等醫療費用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潛在獲益。“勃林格殷格翰支持以價值為基礎的定價策略,強調除了藥物本身的價格外,還需考量其帶給患者的獨特價值。”高皓廷進一步指出,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方向上取得顯著進步,展望未來,期待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進一步對齊國際標準,更好地保護創新。此外,跨境數據傳輸也是跨國企業在華研發面臨的另一大挑戰,保障中國患者臨床試驗數據的互換和交流對創新藥的發展大有裨益。在此背景下,撤出的業務和團隊仍是少數,跨國藥企仍然視中國市場為創新藥研發中重要的一環。主動調整以適應市場變化成為跨國藥企的常態。其中,跨國藥企的本土化戰略尤為關鍵。但高皓廷也坦言,本地化的代價不應是跨國企業所投入的時間、成本、努力進行的研發。在某些領域,單靠公司自身的力量單打獨斗可能難以打入市場。因此,與本土企業的合作成為關鍵策略之一。目前,多家跨國公司如阿斯利康、GSK、BMS和默沙東等,也紛紛與本土企業在創新藥物研發上達成合作。走穩BD合作路徑如果說2023年中國創新藥企對外授權合作項目數量和金額均刷新了歷史,那么2024年正在掀起中國Biotech被收購的歷史大潮。去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以總價12億美元收購亙喜生物,是首個跨國藥企整體收購國內Biotech的事件。隨后,今年1月諾華制藥宣布收購信瑞諾醫藥,3月Nuvation Bio收購葆元醫藥,4月Genmab將以18億美元(約130億人民幣)全現金交易的方式收購普方生物……這樣的趨勢還在繼續。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王錦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大型跨國藥企而言,通過并購、許可授權獲取“外部創新”和“內部研發”具有一樣重要的意義。從歷史數據來看,全球創新藥收入的大約三分之一來自企業“內部研發”的產品,另外三分之二來自于并購與合作(包括授權許可)。對于全球前20名的跨國藥企,當前臨床階段的產品數量中平均55%來自于“內部研發”,45%是來自于“外部創新”,但有些公司對外部創新的依賴度遠遠高于平均值,達到60%~70%。歷史上這些外部創新主要來自于歐美的生物科技公司。“2023年以來,我們對跨國藥企的這一動作更加敏感是因為中國創新產品和公司頻繁出現在跨國藥企的交易新聞里,出現了9筆跨國藥企和中國公司面向全球市場的資產授權交易。此外,跨國藥企還完成了3筆針對中國公司、面向全球市場的收購。”王錦指出。談及中外合作的成功關鍵,高皓廷稱,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圍繞核心布局領域展開。例如,腫瘤領域是勃林格的策略重點之一,這與中國政府將腫瘤治療視為優先領域高度契合,也為中外合作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二是合作雙方需要優勢互補。例如,勃林格殷格翰在腫瘤管線的創新優勢,這也要求與之合作的中國生物制藥企業需要具備強大商業化能力和對本地市場的深入了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兩家公司成為理想的合作伙伴。未來五年跨國藥企將面臨專利懸崖,急需在專利保護期內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和技術“護城河”完成交接,于是開啟了全球“掃貨”模式。而國內傳統藥企也存在轉型壓力,面對不斷稀釋的利潤,也需要通過收購完成技術、人才甚至產品的積累。這也意味著,收購案不會成為個案,后續,大規模的收購在中國市場或者對本土Biotech企業而言,或將成為長期性的頻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