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學霸都這樣學——向外輸出學習法,改變學習低效能現象
分類: 最新資訊
竅門詞典
編輯 : 竅門大全
發布 : 09-09
閱讀 :97
現實中,很多家長還是習慣于每天盯著孩子要認真上課,認真完成作業等等,希望“勤能補拙”,以此來提高學業成績。家長有這種想法既普遍也很正常,然而教育實踐已經證實,如果孩子只是做到“認真聽課、認真完成作業”,其所帶來的學習效果往往并不盡人意,甚至是一種效率低下的學習模式,孩子需要更為豐富的學習場景來深化和輔助他們的學習記憶和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取得高效能的學習。01 為什么孩子上課認真聽,課堂內容卻記不住?不少家長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為什么學得那么好,也很好奇他們到底有沒有什么可值得借鑒的學習方法。美國著名視聽學習專家埃德加·戴爾在20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戴爾先生認為,單純地聽講和閱讀所帶來的“知識留存率”,分別只有5%和10%。也就是說,孩子在上課時即使全程聽老師講解,下課后也認真復習,大腦所能記住的知識仍然不超過所學內容的10%。原來傳統的學習方式只有這么低的“知識留存率”,這大大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也顛覆了我們對學習方式的固有認知。“學習金字塔”理論還揭示了一個長期被家長所忽視的道理:當一個人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時,知識留存在大腦中的比例是不同的。要想提高學習成績,自然要采用知識留存率高的學習方式。有關研究證實,“學習內容留存率”最高的活動是主動把所學內容講給他人聽,高達90%;而留存率最低的就是在課堂上被動式聽講,其他啥也沒做。此外,孩子記憶力的好壞和學習方式有著最直接的關聯。當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時,比如在講解中加入視聽、演示和討論后,“知識留存率”就一下從10%提升到了50%。根據戴爾先生的研究理論,如果孩子只是單一的認真聽課、反復閱讀課本等,其實是一種相對低效率的學習模式。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大部分時間只是單向地接收老師傳遞過來的知識,屬于被動式學習。而自己閱讀課本雖然留存率稍微好了一點,但如果后續不展開深入探討,不認真做讀書筆記的話,那么,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把在課堂上聽到的、書里讀到的內容都忘得一干二凈。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那些平時看似上課聽得最認真、卻不愛參與討論和交流的孩子,學習效率可能是最低的;而那些不僅認真聽課、還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并愿意通過分享所學知識來幫助他人的孩子,其“知識留存率”往往要好上很多。當然,認真聽講和仔細閱讀等傳統學習方式本身并沒有問題,因為這是最基礎、最底層的學習模式,沒有這些,學習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此建議家長不要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監督孩子做功課上,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幫助孩子拓展思考,即使孩子做完了功課,他們所收獲的也不過是一份“低水平勤奮”,于學習本質而言并無任何實質性的推動。那么,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更加高效,事半功倍,應該怎么去幫助和引導孩子呢?02 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最有效?“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多維的、互動式的學習+實踐”的模式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方式。比如,關注孩子近期課堂學習的主體或內容,然后配合課堂學習主體,在課余和孩子一起做主題拓展活動等。具體來說,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圍繞學習內容上網查找相關圖文資料、視頻或書籍等來做主題式的延伸學習;也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看一場相關的展覽,去圖書館聽一次專題講座;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做做課堂PPT,然后讓孩子把內容演示和講述給家人聽。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早已沒有了年輕時候的學習熱情,根本不可能再陪著孩子去花時間做這些拓展性的學習。這種苦衷其實可以理解,可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學習就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與其呆坐在一旁煩躁地一邊刷著手機一邊心不在焉地“陪讀”,還不如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浸入式”地學習和討論,這樣既對孩子的學習有實質性的幫助,同時又與孩子保持著良好的親子互動。家長要改變那種督促、盯梢的模式,成為孩子快樂學習的同行者,而不是對立的監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