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上,我目睹了一個孩子變自卑的全過程”:這樣的家庭,養不出內心富足的孩子
分類: 最新資訊
竅門詞典
編輯 : 竅門大全
發布 : 02-26
閱讀 :78
作者 | 秋韻 來源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小故事,感覺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 一家三口坐在返程的高鐵上,十歲左右的兒子特地買了三份飯,興高采烈地對爸爸說: “我買了三份不同口味的飯,有一份宮保雞丁,是最貴的呢。” 誰知,上廁所的媽媽剛回來,看著三份飯,頓時火冒三丈: “你買那么多份飯干嘛,給你的100塊錢要全花光嗎?我們不餓,你就知道浪費錢,現在我們去把飯退掉!退掉!” 隨后,媽媽拉著抽泣的小男孩,氣沖沖地退掉了其中兩份飯。 她細細地數著退回的錢,小心地塞進了褲兜,不耐煩地對兒子說: 這份飯是你的,快吃了吧,媽媽賺錢多不容易啊,高鐵飯那么貴都買給你吃,都是為你好。 小男孩呆呆地坐在位置上,抽著鼻子。 他不敢開口,一邊流著淚,一邊默默地把飯送到嘴里。 看到此情此景,旁人目瞪口呆,孩子的父母并不是買不起那兩份盒飯,用這樣的方式“哭窮”,省下了錢,卻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 其實,比“哭窮”更可怕的,是父母的“心窮”。 俞敏洪曾說過: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斤斤計較的家庭里面能夠走出胸懷博大的孩子,我們也很難在一個庸俗的家庭里面發現一個孩子有著高雅和清純。 的確,習慣哭窮的父母,只看到表面物質的斤斤計較,卻體會不到精神的富養。 心窮的父母,是養不出內心富足的孩子的。 曾聽一位朋友講自己的經歷: 家里不算窮,有房有車,但媽媽一直給她灌輸 “家里很窮,現在真沒什么錢了”的思想。 上幼兒園時,班里流行芭比娃娃,她想摸同學的娃娃,卻被小朋友說: “讓你媽媽給你買呀”,此時,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卑情節在心中蔓延。 她從小穿著“Adibas”之類的山寨貨,因此被人嘲笑。 喜歡舞蹈,媽媽卻不給她報名學習,同學間流行的雜志玩具,媽媽只會說:“錢不可以買這些閑玩意兒。” 在上大學之前,她沒怎么去過大商場,后來去了,也覺得自己不應該在那么高級的地方。 之后相親,碰到稍微優質些的男生,也總是不敢上前,覺得自己配不上人家。 黃磊曾在《向往的生活》里這樣和老狼聊他的育兒觀: “我要讓她見識廣一些,這樣就不會被人隨便買個包就騙走了。” 一個孩子,從小沒有用過吃過好的東西,很容易自卑,也很容易覺得自己不配。 這對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來說,是成長路上極大的絆腳石。 音樂人李健,在初中時便迷上了彈吉他。 在那個音樂還是奢侈品的年代,父親斟酌再三,花92元巨款給李健買了一把紅棉牌吉他。 92元,在那個年代,相當于媽媽一個月的工資。 但這是為了支持孩子的夢想,也是想告訴孩子,他值得用最好的,值得拼盡全力去學習。 正是有了父母的鼓勵,李健才能在追求音樂的路上毫不懈怠; 在組合紅遍大江南北時因理念不合有勇氣退出;在自己一無所有時能沉心創作;在再度翻紅時也能想清楚未來要走的路。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他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物質的窮,只是影響一時,心窮,恐怕要影響一世。 因為心窮帶來的壓力長期占據著大腦的容積,直接影響大腦發展能力,限制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的分享,莫名覺得心疼。 從小學到高中,她除了校服之外沒買過任何女孩子的衣服。 穿的一直就是媽媽同事的,表哥表姐的,甚至是爸爸的舊衣服。 而上大學后,她瘋狂消費為自己購買衣服,達到了不可思議的數額。 她的父母生活在那個物質缺乏、責任眾多的年代,因此學會了克制和節省,覺得能有舊衣服給到孩子穿,已經是很好的了。 但是,對于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來說,“穿不上漂亮衣服”或者“穿爸爸衣服”會讓她的匱乏感更加深入,就像一把無形的刀,壓抑著自己的渴望。 到最后,她終于意識到這是一種“過度補償”的病態心理。 她瘋狂地花錢買衣服,就是想補償童年那個缺失的自己,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童年里父母對一個女孩的教育和培養。 著名的精神分析師阿德勒在其名作《理解人性》中,用過度補償的心理機制有力地解釋了許多心理現象: 如果一個兒童有某種生理缺陷或主觀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風格將傾向于補償或過度補償那種缺陷或自卑感。 這種過度補償心理,并不是個例,曾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有數據顯示,一年有7000萬成年人會給自己買玩具,其中,90后占比達57%,還有超過3成的人是95后。 甚至有的深度玩家,一年光買玩具就能花一千多萬! 有網友對這些買玩具的成年人進行心理分析后,取了個新詞,叫“童年報復性補償”。 這是用來形容童年被無情抑制住的各種欲望,在成年實現財務自由后,進行報復性補償的現象。 物質的貧窮,尚可通過努力去享受奮斗和收獲的快樂。 而心窮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會因為童年教育的缺失,導致成年后的不安感深入骨髓。 所以,物質的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將心窮傳遞給孩子,一代又一代。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絕不會給孩子灌輸過多的物質消費觀念。 一個孩子內心是否富足,也取決于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 1.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哭窮,不炫富 日本綜藝節目《加油吧,窮人們》里,一位41歲當外婆的中年婦女,養育著一家13口人。 生活雖然艱苦,但這位媽媽從不抱怨,也從未向孩子訴說家里的窘境。 她會帶著孩子們到烤肉店聞烤肉的香氣,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體驗自己已經吃了一頓烤肉的感覺,孩子稱這是“空氣烤肉”。 節目里的媽媽和孩子,雖然累,但總是充滿笑容。 媽媽展現給孩子的,永遠是積極樂觀的態度,雖然物質貧窮,但精神富有,這才是健康的家庭氛圍。 不哭窮,不過度壓縮孩子的零用錢,以免造成孩子的不正常心理。 不炫富,不超出所能地培養孩子,不把孩子放到過度奢侈的環境,對孩子進行適當鍛煉,讓其明白生活不易。 2.父母的內心富足,是給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有句話說得好:要富孩子,先富自己。 在成為最好的父母之前,首先要成為最好的自己。 在節目《真實故事計劃》里,有一對來上海打工的夫妻,為了能留在上海,也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環境,高中學歷的他們下班后去報讀夜大,考大專,再考本科,風雨無阻地堅持了六年。 孩子在他們的帶動下,學習也變得異常刻苦,最后考取了區重點高中。 父母的努力,帶給孩子的影響,比金錢貴百倍。 家庭物質的貧窮,只是短暫,有富足內心的支撐,就能走得長遠。 3.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那位優秀的爸爸很值得我們學習。 即使與妻子離婚,生活窮困潦倒,他也從不向孩子抱怨,給孩子傳遞積極向上的態度,讓孩子永遠保持勇氣。 每當聽到父母說“我這么辛苦賺錢都是為了你”的時候,便覺得異常難受。 這是一種親情綁架,讓孩子無所適從。 真正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如此才能給孩子安全感,才能讓孩子內心豐盈。 如果用以愛之名的“哭窮”來控制孩子,最后得到的,將是兩敗俱傷。 作家張佳瑋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最壞的教育,并不是物質上的窮養,而是強調對比與差距的優劣,不斷提醒孩子“你的境況很糟糕”,這遠比窮養更糟糕。 下一次,當孩子買錯東西時,請不要責罵和哭窮,溫柔地告訴孩子錯在哪里,讓孩子記住錢的來之不易,孩子會對錢有更深的理解,也能避免下次再犯。 人窮不是錯,只要內心充沛,俗世生活也能體會到愛和溫暖。 最可怕的,是心窮,心窮會讓人走到狹隘的死路,多大能耐都會過得不如意。 聰明的父母,除了錢以外,還應該懂得留給孩子愛和樂觀、堅強與上進。 作者 | 秋韻,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